首页

美脚脚交小说

时间:2025-05-26 07:15:53 作者:好评中国丨守护“千年瑰宝”,传承灿烂文明 浏览量:37792

  5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洛阳龙门石窟,了解当地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等情况,彰显了对中华文明瑰宝的珍视与对文化传承发展的关切。龙门石窟,这座镌刻在崖壁上的艺术丰碑,穿越千年风雨,承载着厚重历史,生动诠释着中华文明的包容与自信。

  多元融合,见证文明交流互鉴。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历经多朝营建,是丝路古道上的文化明珠。这里,既有北魏“秀骨清像”的飘逸,又有唐代丰腴之美的雍容,展现中国石刻艺术演变。石窟中诸多西方特色装饰纹样,融会河西文化、鲜卑文化、中原文化等多重元素,见证着东西方文明、各民族文化交汇融合。自公元3世纪传入中国,石窟艺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并不断传承,彰显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龙门石窟以石为媒,铭刻下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篇章,是中华文明胸怀天下、海纳百川的有力见证。

  传承创新,焕发文化时代生机。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是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基础。多年来,我国在石窟寺本体保护修缮、载体加固与环境治理、数字化保存与监测等方面成效显著。龙门石窟研究院开创残损文物虚拟复原及流散文物虚拟复位新模式,利用三维数字技术实现文物信息永久保存、永续利用。搭建三维数据库、创新展陈方式、打造智慧文旅数字孪生平台,打开“云上龙门”小程序,足不出户领略石窟之美;伎乐飞天“动起来”,北魏乐舞盛景重现。从物质到精神,龙门石窟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明、增强文化自信的生动教材,为文化强国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文化自信,筑牢民族精神根基。龙门石窟历经千年而绵延不绝,经风霜而神韵不减,是我们自信的底气。它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独特精神标识。无论是古代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还是当下国际性展陈与文化对话日益频繁,中华文明始终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不同文明。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到文化“新三样”走俏海外,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愈发深沉厚重。坚定文化自信,让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走向未来。

  龙门石窟,是历史的馈赠,是文明的丰碑。它诉说着过去,启迪着当下,昭示着未来。在新时代,我们当牢记嘱托,守护好这一瑰宝,让古老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绽放时代光彩,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好评中国系列评论栏目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来源:红网

  作者:何竹梅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中国学者实现跨越7公里的分布式光量子计算

王毅表示,台湾历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1943年,中美英三国政府联合发表《开罗宣言》,明确规定将日本窃取的台湾归还中国。1945年旨在结束二战的《波茨坦公告》第八条规定,“《开罗宣言》之条款必将实施”。联合国文件更明确把台湾定位于中国的一个省。这些都充分表明,台湾问题百分百是中国的内政。台湾从来不是,今后也不可能成为一个国家。这是基本历史事实和国际社会共识。

上合组织成员国国防部长会议专家工作组会议在北京举行

在宏观层面,降低国民经济运行成本。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实现这一目标后,对比2023年的社会物流成本水平,相当于在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情况下,可节约社会物流总费用1万亿元以上,将有效降低国民经济特别是实体经济运行成本。

江西南昌各地“迎寒而上 ” 抢抓农时备春耕

谈及如何推进生生哲学向纵深发展,陈卫平认为,一方面可通过文明交流互鉴进一步拓宽生生哲学的研究视野,让生生哲学在多元文化的交融碰撞中汲取丰富营养。另一方面,还可以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生生哲学研究相结合,使二者互相成就。

郑思维:不会离开羽毛球 不说再见

朝鲜族服饰有多受欢迎,打开社交媒体就会发现,攻略多到看不完。深圳女孩张莹在网上看了攻略后,立即来了一次“心动之旅”。“朝鲜族服饰有一种仙气飘飘的感觉,来到这里更是挑花眼了,果然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河湟文化》纪录片在青海首播 记录弘扬“三河间”文化特色

红星新闻记者获悉,日前,延安市检察院变更起诉内容,重新认定郭二娃涉嫌杀害景某成内容,认为郭二娃等行为应以故意杀人罪追究其刑事责任。同时,延安市检察院补充起诉郭二娃两项罪名,即涉嫌行贿罪和非法占用农用地罪,其中被指控涉嫌行贿罪的事实多达8起,均是为办理保外就医向有关人员行贿;涉嫌非法占用农用地的犯罪事实,则是在没有任何审评手续的情况下,郭二娃擅自使用铲车、钩机在裴家湾村王家山沟由沟口至山顶推填一条道路,损毁林地11亩多。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链接文字